为深入贯彻“两个结合”理念,激活青年传承非遗的动能,2025年6月25日 – 7月2日,永利3044官网“探寻非遗脉络,助力青年传承”实践团,奔赴山东省文化馆,以理论研习为基、实地调研为翼、思考沉淀为锚,开启非遗传承探索之旅,用青春行动勾勒非遗传承新图景。
文化溯源:展厅里的非遗初印象
踏入山东省文化馆非遗展区,实践团开启非遗“寻根”之旅。传统织机旁,木构件与丝线交织,诉说鲁绣千年传承密码;玻璃展柜中,鲁绣的细腻针脚、面塑的鲜活造型、传统饮食技艺仿真菜品的精巧呈现,一一铺陈山东非遗的文化脉络。成员们驻足观察、交流记录,从民俗展品的生活智慧,到传统技艺承载的历史记忆,在静态展陈里,触摸非遗与岁月交融的温度,为后续探索筑牢认知根基。

对话现场:传承痛点的真实触摸
实践团与文化馆工作人员深度座谈,了解到鲁绣、面塑等非遗项目“传承人群老龄化”“青年参与渠道窄”的现实困境,也捕捉到馆方“推动非遗年轻化传播”的期待——从创新展陈形式到策划互动活动,馆方的尝试与困惑,让成员们直面非遗传承的现实命题,明晰青春力量可发力的方向。同步启动线上+线下调研:线上通过问卷星,面向公众收集非遗认知、参与意愿;线下在文化馆发放问卷,聚焦青年群体对非遗的看法。数据显示,超七成受访者认可非遗价值,但仅三成参与过传承活动,“传播形式单一”“互动体验不足”成为主要阻碍。调研数据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非遗传承的供需缺口,为实践团锚定“青春赋能非遗传播”的行动方向。


青春观察:记录传承的生动切片
实践中,成员们化身“非遗观察员”,用镜头与文字定格传承百态。在织机展品前,记录游客驻足讨论、好奇探究的神态;于面塑展柜旁,捕捉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反应——孩童的新奇、青年的拍照打卡、长者的回忆分享。这些真实场景,既展现非遗“被关注”的微光,也暴露“传播互动不足”的问题,为思考传承路径积累鲜活素材,让青春视角成为解码非遗传承的独特维度。

沉淀思考:青春可为的传承路径
实践收尾,团队整合调研数据、交流记录,沉淀出清晰认知:非遗传承需专业力量坚守,更待青年群体赋能。成员们计划以“三步走”延续实践价值——校园分享,传递非遗调研见闻,点燃同学关注热情;持续跟进,关注文化馆非遗活动动态,探索青春参与新形式;创意联结,尝试用短视频、文创提案等方式,为非遗传播注入年轻活力。让“三下乡”的触动,转化为持续传递非遗魅力的行动火种。

此次“三下乡”,是实践团与非遗的深度对话:从展厅溯源的文化震撼,到对话现场的现实思考,再到观察记录的细节沉淀,成员们深知,非遗传承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,而是可通过青春行动填补的细微缺口。

未来,实践团将以青春为笔,持续书写非遗传承新篇——用关注延续文化脉络,用行动破解传承难题,让古老非遗在时代浪潮中,因青年参与而焕发新光,让“探寻非遗脉络”的旅程,成为传承路上永不熄灭的青春火炬。
文字:司雪倩 校审:张耘恺 复审:赵军 终审:信苏珊